社区地震应急指南——震后应对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筑牢人民安全防线
社区地震应急工作的基本任务包括: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地震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做好疏散和物资准备工作;以及震后引导居民安全疏散和自救互救,收集、报告灾情,并协助做好居民生活安置、次生灾害防范与处置、维持社区秩序、开展心理帮助等工作。
震后紧急处置:当发生灾害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时,社区负责人应迅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进入本社区的各居住区,指导和帮助居民应对地震灾害,并根据情况开展以下工作:
a) 组织居民开展自救互救;
b) 在住宅建筑之间、重要道口,定人守护,引导居民进入紧急疏散场地;
c)调查、通报社区内发生的地震次生灾害及次生灾害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d) 提醒、告知居民及时对家中的燃气、汽油等次生灾害源进行处置,帮助行动不便者关闭燃气和电器设备;
e) 利用广播、喊话等形式,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合适的疏导和安抚用语,稳定居民情绪和疏散秩序;
f) 协助政府部门处置紧急情况,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治安工作,维持社区安定。
组织疏散应注意下列事项:
a) 疏散宜按照平时培训演练的疏散计划进行;
b) 在狭窄道口、拐弯处等危险地段,应安排专门人员维护秩序,引导疏散;
c) 应优先安排和帮助老、幼、病、残、孕等人员的疏散;
d) 紧急疏散场地应提前安排人员值守,按照地震应急疏散方案划分的区域,妥善安排疏散的居民;
e) 疏散应防止阻塞交通。
组织救助:灾害性地震发生后,社区应迅速组织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和居民开展救助。组织救助应注意以下问题:
a) 应坚持"统一布置,分片组织;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的救人原则;
b) 应及时组织邻里互救、岗位互救;
c) 救人时,应设专人监视倒塌物稳定及其他潜在危险情况,注意人身安全;
d) 应根据震级及建筑物的破坏等情况,选择合适、安全的医疗救护场地;
e) 救护应因人而异,方法应正确得当,工具使用合理。
灾情报告与告知:地震发生后,社区地震应急负责人和管理人以及志愿者应将震感强度、观察到的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人员伤亡等情况,向上级部门紧急报告。
在紧急报告后,社区应深入调查灾情并及时上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a)伤亡人数及其分布,被埋压人数及救援情况;
b) 建(构)筑物、重要设施设备的损毁情况,家庭财产损失,牲畜死伤情况;
c) 危险化学品或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破坏与泄漏情况,燃气泄漏情况;
d) 引发的火灾情况;
e) 饮用水和食品等保障情况;
f)社会影响,包括群众情绪、生活状况、交通与生产秩序等;
g) 治安状况。
注:社区应及时通过收听广播、网络查询,了解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时告知居民,并公布本社区的灾情及其他关系居民生活与人身安全、社会安定等情况。
协助震后其他工作
1.社区应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妥善安置居民生活:
a) 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帮助居民疏散到应急避难场所;根据上级政府安排和要求帮助居民搭建救灾帐篷。
b) 根据上级政府安排和要求接收和分发食物、饮用水、衣物、药品等应急物品。
c) 帮助居民寻找亲人,或与亲人取得联系。
2. 灾害性地震发生后,社区应迅速组织社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和居民开展次生灾害防范与处置:
a) 调查、监视社区内发生的地震次生灾害(如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燃气泄漏等),并组织及时疏散;有条件时,可组织排除与控制。
b) 调查并报告水坝、输变电、给排水、供气等生命线设施的破坏情况,协助做好次生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
c) 巡查、监视社区附近可能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区,一旦有灾害发生的征兆,及时组织转移。
3. 社区应组织社区居民做好本社区治安维护工作:
a) 了解居民的反应,上报出现的恐慌情绪及谣言情况,并向居民开展解释和宣传工作,稳定居民情绪;加强治安宣传,引导居民自觉守法。
b) 配合有关部门实施社会治安应急措施,协助对生命线设施、重要单位实施监控和保卫措施。
4. 社区应迅速掌握社区居民情绪和伤亡情况,对因恐慌和失去亲人、财产等造成心理障碍的居民开展心理帮助工作。
心理帮助的方法包括:
a) 按照统一的口径宣传震情和灾情,制止谣言,消除居民的猜测和不稳定情绪;
b) 组织心理保健讲座,向居民介绍心理调节的卫生常识,提高居民自我调节和纾解能力;
c) 开展深入细致的劝导工作,为心理挫伤的居民做一对一的心理抚慰、思想劝导。
社区应遵循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地震应急工作的义务。
参考资料:《社区地震应急指南 GB/T 31079-2014》
网站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