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17时31分
当前位置 首页>关于我们

  • 1955

    地质部物探处华北物探队

    地质部华北石油普查大队

  • 1956

    地质部石油地质局华北石油普查大队

  • 1958

    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局济南大队

    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局郑州大队

    地质部中原石油物探大队

  • 1962

    地质部第一物探大队

  • 1969

    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第一物探大队

    7月18日 渤海7.4级大地震

  • 1971

    国家地震局物探队

  • 1974

    拆分组建河南省地震队

  • 1978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

  • 1995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 199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以下简称“物探中心”)归属从地质部到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再到中国地震局,先后从事石油普查勘探、金属勘探和防震减灾工作,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自1955年创建以来,物探中心机构几经变革,职能3次调整,驻所多次搬迁。1958年,华北石油普查大队撤销,拆分成5个省级大队,将物探队伍划出成立地质部物探局济南物探石油普查大队,同年迁至郑州,先后更名为地质部物探局郑州物探石油普查大队、地质部中原石油物探大队,地质部第一物探大队(1962)。1965年,根据地质部 “大力加强大小三线的地质工作,多找矿、找富矿,特别要更多地找富铁、富铜矿、稀有和不足矿产。”的要求,物探大队开始转攻金属物探。1966年,河北邢台接连发生6.8和7.2级的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挥下,新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展开。1968年初,地质部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密切注意京津地区地震动向”的指示,抽调第一物探大队承担北京地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工作,物探大队部旋即迁到北京市顺义县牛栏山镇,在京津地区建立地震观测站,在京北覆盖区探测隐伏断层。1969年7月18日渤海发生7.4级地震,当晚周恩来总理召见中科院和地质部领导开会,提出“团结起来,共同对地震之敌。”决定成立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将物探大队从地质部划归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物探大队。1971年初,中央在全国成立八个地震大队和十个省市地震队,中央地震办决定从第一物探大队抽调130余名领导干部、技术骨干和工人到山东、辽宁、北京、河北、湖北和广东等省市协助组建地震队,并将所属地震台站划归当地地震队。1974年,再次分出48人组建河南省地震队,将所辖6个地震台站一并划转。1971年8月2日国务院国发56号文,决定撤销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组建国家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物探大队同步划转并更名为国家地震局物探队,后来先后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1978),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1995),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1998)。


N(RN5DE4LXZQJ%B6UDT}3)T.png

地质部中原石油物探大队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合影


1955-1965年是石油物探的10年。第一代物探人披星戴月、披荆斩棘,边建队边生产,在华北平原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石油普查工作,在华北的济阳、黄骅、冀中、济源、开封坳陷和南阳盆地、江汉盆地发现了数十个经钻探证实的储油构造,为胜利、大港、华北、南阳、江汉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1958年夏天,物探大队在紫荆山宾馆召开华北物探资料综合研究成果报告会,石油部总工程师等同志参加,孙武城同志提出了“华北石油普查应集中到济阳、黄骅坳陷工作,立即在东营构造上打钻”的建议。1960年11月,地质部在天津召开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正式将普查勘探的重点转移到济阳和黄骅坳陷地区,中原石油物探大队向有关单位及时提交了《华北平原石油详查及普查综合物探工作结果报告》。1961年,钻探工作逐步展开,石油部32120钻井队在华八井打深钻井,获得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成为胜利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中原石油物探大队和第一普查大队编写的《华北油气区的发现及其地质特征》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MW[]~OCOFH`Q7}$EXVWU`$M.png

华北地区工作庆功留念


1965-1968年是金属物探的3年。在短短3年时间内,在长江中下游及赣东北地区,探索总结出地震折反射方法、磁测井方法等金属矿探测的有效手段,为金属物探积累了宝贵经验。

自1968年投入防震减灾工作,至今已经52年。面临完全陌生的新领域,利用物探方法、资料和仪器设备,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构造探察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以孙武城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物探人,开辟了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研究地震活动、预测预报地震的业务方向,提出了强烈地震发生在薄地壳和厚地壳结合区、高密度地壳与低密度地壳过渡区、莫霍界面波浪起伏的拐点处等地壳结构变异带上的科学成果和认识,引领了强震深部构造环境和发震构造研究的方向。1968年投入地震工作以来,我们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等6省市,为国家建设13个地震观测台站。自1971年以来,先后建立了冀鲁豫交界区、川甘交界区、川滇交界区、京津塘张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山西地区流动重磁重复观测测线。


`}WXRVRA`EM_8I~BPMC1C@F.png 

京津唐张渤测网1976-1991


1976年,物探大队集中力量加强了四川昭觉-西昌-盐源一带的流动和定点重磁观测,发现重磁场时空变化异常,向西昌地区政府提出地震预报意见,西昌地委综合各方面意见,成功预报了11月7日盐源6.9级地震。中共中央向灾区发来慰问电提出,充分肯定地震部门的工作。四川省地震局、西昌地区和盐源县分别向物探大队颁发奖励和锦旗。


image.png 

四川西昌-盐源测区1972-1973


——我们发挥物探技术优势,深入开展地震构造探察工作。通过承担北京地震地质会战专题三、国家863计划、973计划、中国地学大断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行业专项等重大科技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完成人工地震探测剖面60000余公里、深地震反射剖面和浅层地震勘探剖面7000余公里,足迹踏遍中国大江南北,为国家大陆深部构造探测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和国际岩石圈委员会要求编制的三条中国地学大断面,在1989年美国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的展示和交流,进一步提高了物探大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荣获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北京地震地质会战专题三报告“调查研究北京地区深部地壳构造”,奠定了北京地区深部探测研究的基础,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

image.png 

断面位置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我们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大力推进物探技术科技创新。面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完成973计划、305项目、国家重点研发等重大科研项目百余项,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1980年,承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京津唐张地区地震预报试验场》项目,项目顾问安索克认为,“所获得的地震记录清晰、可靠,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西欧各国的记录质量。”《京津唐地震预测试验场地壳深部探测研究工程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张先康同志带领物探中心科研团队,在国内开创性地发展了人工地震三维台阵透射探测与成像技术、三维深地震测深与成像技术、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技术、超长观测距深地震测深技术、双边不对称排列深地震反射探测及数据处理技术、隐伏活动断层地震探测核心技术,开辟了研究岩石圈结构、地壳三维结构、上地壳精细结构的新途径;


image.png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京津唐张地区地震预报试验场项目”

image.png 

京津唐地震预报试验场地壳深部探测研究工程成果获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证书


研发的泛函空间人工地震透射台阵走时反演方法、泛函空间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走时联合反演方法、三维地壳界面构造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先后应用于油气资源预测、发震构造判定与强震成因研究、火山岩浆系统调查、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等地球科学问题中。完成的唐山滦县震区三维地震透射研究项目成果经专家评审委员会鉴定认为“这是在我国岩石圈研究中带有创新的工作,对今后深入研究深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份优秀的科技成果,属于国内领先和国际上同类研究工作的先进水平。”发展的基于 Vib-seis 抗干扰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应用于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探测,被列入国标《活动断层探测》(GB/T 36072-2018)。


image.png 

唐山滦县震区三维地震透射研究二等奖证书


——我们大力开展仪器研发,全面加强物探装备建设。坚持采购与研发并重,基本建成了可满足深、浅部地球物理探测的综合化装备体系和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平台。作为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运维中心,拥有800台套宽频带地震科学台阵仪器,年运行率超过90%;自主研发了DAS和PDS系列地震仪,低功耗、超便携等指标在同期同类仪器中遥遥领先;建成了人工地震探测技术平台,拥有自研和购置的2000台短周期地震仪器系统;建成了活动断层探测技术平台,拥有5800道反射地震仪器系统,其中2018年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1000道Zland无缆节点地震仪,包括3460道新型反射地震仪和一台横波震源车年底前后将陆续到货,4台大吨位震源车项目明年有望恢复。


QQ图片20220120151001.png

DAS-3A便携式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系统

QQ图片20220120150957.png

PDS-2数字地震仪


——我们奋勇投身地震应急一线,服务国家抗震救灾。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先后参加了1998年张北地震、2001年昆仑山口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8年精河地震、2019年长宁地震等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及震后科学考察,为发震构造研究和震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物探中心组织100余人、投入汽车20余辆,开展野外探测工作。其中有近30公里的测线需跨越海拔4000米的夹金山,面对天气突变,雨雪不止,观测队员带上仪器经过9个小时的“雪山之旅”,完成了仪器布设,圆满完成探测任务。


image.png 

芦山地震科考测线位置与构造分布图


——我们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城市地震安全,完成全国近70个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主动服务国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17年,物探中心倾尽全力,组建由4个野外探测组、4个质量监控组、4个资料处理组共计120余人工作队伍,投入4套2000多道地震仪器,8台大吨位可控震源车,24小时连续不间断数据采集,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内,完成了220多公里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成果解释,为新区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展示了物探中心国家“正规军”的精神风貌。

先后承担完成了郑州市轨道交通、新乡长垣、山西阳泉等1900余项各类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项目遍布全国多省市,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各类工程和建筑物科学抗震水平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有效推动了防震减灾工作从行业自身服务向公共服务转变的步伐。

一代又一代物探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积淀了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始终如一,“听党指挥,服从调遣。”1955年,物探大队因国家石油普查勘探战略需求应运而生,为国家石油勘探事业奋斗10年;1965年,响应国家建设需要开展金属物探,3年探索,为金属物探积累了宝贵经验;1968年,响应国家地震工作需求,转入地震战线,探索地震监测预报,开展地震构造勘探,弹指一挥间,已经过去52年。我们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从来不挑不拣,从来不怕苦怕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地震系统任务调整,建好的台站划归地方,我们坚决服从;抽调大批干部人才支持省市地震队建设,我们无悔无怨。

——我们本色不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无论是石油金属普查勘探,还是地震监测和构造探察,物探工作主要在野外。只要工作需要,物探队员可踏戈壁涉险滩、过草地爬雪山。寒冬腊月,是开展地震勘探的最佳季节;夏阳酷暑,物探队员依然坚守地震勘探一线。新冠疫情,挡不住物探队员野外观测的步伐;地震现场,物探队员总是闻令而动逆向而行冲在前面。1993年,“胜利油气区深部结构构造研究”项目,在无现成算法、无设计经验、无充足仪器设备、仪器需要观测员值守的条件下,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冒着大雪,在近零下20度的寒夜开展工作,得到胜利油田的高度评价。


image.png 

胜利油气区深地震测深测线位置及构造图


2000年,物探中心张新忠和地球所李平二位同志在执行野外探测任务中光荣牺牲,温家宝同志批示表示哀悼,中国地震局授予两位同志“地震科考勇士”称号。正在进行的四川荣县、宁夏海原密集台阵观测项目,仅用7人组成的一个观测团队,科学统筹跨省两地1000余台地震仪器,成功实现两地台阵的同步观测。新一代物探人克服四川山高路险、暴雨酷暑,海原崇山峻岭、冰雪严寒等各种困难,创造了密集台阵野外观测时间最长,仪器数量最多,用人最少,效率最高等多项纪录。

 

——我们不怕困难,“奋力开拓、勇往直前。”物探中心长期面临事业任务不饱满,经费压力巨大等诸多困难。但物探人总是迎难而上、共克时艰。我们坚持探测与科研并重,在张先康同志的带领下,广大科技人员奋力拼搏,项目逐步从中国地震局单一来源,扩展到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项目、财政部专项和中科院、胜利油田、新疆石油管理局协作项目等,在地震科技创新领域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片新天地。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主动对接社会公共需求,适应市场规律,积极开拓市场,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建设活断层探测技术中心,国家经费困难,资金不足,我们自筹资金,物探中心顺利乔迁。进口设备昂贵,仪器设备不足,我们自主研发,大量设备至今仍服务在探测一线。


image.png

Zland仪器


——我们坚守初心,“科学求实,无私奉献。”自建队以来,干部职工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国家利益至上,以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履行职责使命。我们拥有一支刻苦钻研的专家团队,他们秉持“科学家精神”,甘于坐冷板凳,淡泊名利、勇于创新。李松林同志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5位同志享受到政府特殊津贴。我们还拥有一支精益求精的野外探测铁军,他们弘扬“工匠”精神,把简单的工作做得不简单,把重复的工作做得非常精彩。物探队员都把观测质量放在首位,以观测记录优良为荣、记录不良为耻。早期的深地震测深,需要将仪器提前在观测点安置,零时开机接收地震波和广播电台授时信号,物探队员不怕艰难险阻,背负沉重的设备选择最优观测点,取得了一份又一份高质量的观测记录。刚刚结束的河南省地震构造探查项目,在疫情期间寒冬季节,仅仅用7天时间,高质量完成了6个大炮、550公里长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探测;在酷暑季节、用21天时间完成145公里的深反射剖面探测,刷新了物探中心深地震测深野外观测质量和工期用时最短纪录,得到了张培震院士等专项组成员的高度评价。


image.png 

玛沁-靖边二维p波速度结构图


我们完成了数次转隶转行,但不变的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强意志以及“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这就是一代代物探人打造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全体物探队员共同的精神家园,每一个物探人都应该引以骄傲和自豪! 

面向未来,新一代物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新时代物探事业现代化建设,力争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防震减灾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物探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过事业发展的接力棒,紧跟时代步伐,以改革促发展稳定、以稳定保改革发展,逐步迈向发展的快车道。

——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深入贯彻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工作部署,坚持国家队标准、聚焦正规化要求、突出野外队特色、瞄准现代化目标,聚焦全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深浅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地质条件调查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防震减灾业务,大力推进基本业务、技术装备、科技创新、数据服务和科学管理五大体系现代化建设。基本业务体系整合优化,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装备更新换代快速推进,装备基地建设提上日程;牵头制定物探地震行业标准,科学管理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image.png 

未来的物探装备中心


——我们坚持改革是根本动力,理顺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大力推进机构改革,理顺工作机制,坚持科研与探测并重,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增实力,全面强化基本业务机构,中国地震局物探技术研究所破茧而出;统一设备管理、强化信息化支撑,重新构建业务保障机构。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国家干部人才政策,规范干部选育、职称评聘机制,为干事者搭台、让有为者有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做蛋糕者”先得、多得,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全面激发创新创造内生动力。全面深化科研业务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用足用好国家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业务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我们坚持稳定是基本前提,持续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坚持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引领事业发展正确方向。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借力巡视整改,下大功夫整治各类突出问题,扫除发展障碍。加强政务公开、民主管理,自觉接受职工监督,群策群力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按章办事,遵规守纪,规范用权,把权力装进制度笼子,积极营造法治环境。坚持激浊扬清、正风肃纪,旗帜鲜明弘扬新风正气、整治歪风邪气,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政治生态企稳向好,职工士气逐步恢复。

当前,物探中心改革发展正处在滚石上山,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此消彼长,不进则退,只能前进的关键时刻、危机关头,纵向任务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政治生态不好三大危机仍未化解。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物探事业新局面。

——危机关头,特别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发扬“听党指挥、服从调遣”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中央防震减灾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统筹发展与安全,立足国家安全发展大局,自觉融入“全灾种、大应急”发展全局和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布局,找准工作定位,大力推进物探事业现代化建设,为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危机关头,特别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定力不反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落实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聚焦关键、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提炼项目,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深化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尽快实现从机构组合到职能整合的“化学反应”;持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科研业务体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发展动力。坚持从严治党不松懈,持续重构政治生态。坚持标本兼治,立“明规矩”弘扬新风正气,破“潜规则”抵制歪风邪气,依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人管事,建立激励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危机关头,特别需要我们坚持人才兴业,全面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事业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没有良好的人才环境,优秀人才招不来、留不住、成长不起来,再好的规划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我们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人才政策,制定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较好的待遇留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

——危机关头,特别需要我们继承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地球物理勘探是防震减灾事业的基础工作,也是“向地球深部进军”、实现“地下清楚”的基本手段,物探中心作为中国地震局唯一一个专业从事地球物理勘探的国家队,也是国家唯一一个从事地球深部探测的专业队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态度、舍我其谁的担当迎接挑战,继承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作风,保持大规模野外作业的专业优势和工作经验,打造地球物理勘探与地震现场工作“铁军”。

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国家现代化宏伟目标指引,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有局党组的坚强领导,有历久弥新的物探精神,有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物探中心一定能够走出低谷,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再创新辉煌。

更多
www.cea.gov.cn
温馨提示: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确认
取消